用客户端看书,省钱省流量无广告 立即下载
书库 排行榜 VIP 客户端

菩萨行品第十一(第11节)

作者:古老传说 书名:《维摩诘的花雨满天》[完本] 2016-12-15
A A A A x
b B
又认为念阿弥陀佛是愚夫愚妇做的事,结果自己搞得一事无成。我碰到这样的人就不耐烦,你要嘛就老实念佛,要嘛就下功夫研究,能做到任何一样,都是可以成功的。

「以智慧剑,破烦恼贼。出阴界入,荷负众生,永使解脱。」大乘的菩萨行是智慧的成就,不是迷信崇拜,迷信崇拜只是培养智慧的资粮。正信与迷信有时不容易分别,迷信有广义和狭义的,对一切理不透彻的事都相信,是广义的迷信;不论是宗教的,或者入世的学问,你还不透彻理解,就相信了,就是迷信。狭义的迷信是对某一种神,某一种主宰,盲目的崇拜。所谓正信,是把一切理弄透彻了,真正的觉悟了。

修行是求正信的智慧,这样的大智慧像是一把宝剑,能断一切烦恼,能破一切迷惑。人最大的烦恼是生死问题,生命怎么来怎么去?究竟有无前生来世?烦恼不是痛苦,而是困扰你的。

大乘菩萨修行为的是「以智慧剑,破烦恼贼」,而修行的次序是「出阴界入,荷负众生,永使解脱」。

「出阴界入」这里包含了很多佛学的东西。阴是色、受、想、行、识五阴。我们重复再说一次,色包含了四大,地、水、火、风,我们肉体就是这四大组合而成。受包含了各种感受,譬如冷暖、喜怒哀乐。想是思想。行是生命的动能,譬如说我们不能任意停止血液循环,不能让地球倒着转。说得好听是动能,不好听就是业力,业是行阴的表现。而一切的根本在识阴,心意识的作用。要跳出五阴是很难的,单单解脱身体的感觉,就很困难。生起病来,发烧、咳嗽,都是受阴,你想不咳嗽,它不听你的,这股动力你停止不了。真修行人,以智慧剑破烦恼贼,就可以跳出五阴。

佛学所谓的十二入,是十二根尘。外在的因素是色、声、香、味、触、法,就是六尘,它们透过眼、耳、鼻、舌、身、意这六根进入我们身心,合起来就是十二入,十二根尘。

所谓十八界,就是上述的六根与六尘相对,生起六识,各有一界限,因此三六合起来共有十八,就叫作十八界,前面也说过。

真修行人,以智慧剑破烦恼贼,不但可以跳出五阴,还可以跳出十二入、十八界。这才是真正成就了。成就了之后,才能挑负起解救一切众生重担的勇气和决心,才能解决众生的烦恼痛苦,正是所谓一肩挑起天下众生的烦恼。

有这样的气派,所以能「以大精进,摧伏魔军」。五阴是魔,烦恼也是魔,都是来磨你的。我们人生的遭遇,没有那一件不是来磨练你的。能经得起磨练,就是大丈夫。如果被磨练垮了,就完了。所以说「能受天磨真铁汉,不遭人嫉是庸才」。

为什么这里用大精进而不用大勇呢?因为是永远地求进步,不满足于今天的成就,明天要更进一步。如此精进修持,直到成佛境地。

「常求无念,实相智慧。」学佛怎么样证到空?要先求无念。无念是没有烦恼,没有杂想。譬如说打坐,有几个可以做到无念?无念不是没有思想,那叫作死亡。无念是什么都知道,非常清净的境界。六祖说「无念为宗」,他解释「无者无妄想,念者念真如」,所以无念是由两个观念组成。无念是完全没有念了吗?有念,是正念常在,也就是八正道的正思惟。人生不在昏沈就在散乱中,一辈子就在这两个中间转;得定是不昏沈,也不散乱。达到这个定境就是妄念清净,净念现前,也就是无念。

到了无念以后,自然可以见到空性,就有了般若智慧。这是般若实相的根本智慧,不是普通的智慧。什么是实相?实相是无相,一切相皆空,也就是《心经》所说的「诸法空相」。下面的经文,无论出家在家的佛弟子,都是要学习遵行的。

「行少欲知足,而不舍世法。」少欲知足,这句话似乎很普通,可是很难做到。开始学佛时并不是叫你完全断欲,而是要减少欲。能绝对无欲是证果的大阿罗汉才能做到。

广义的欲包括一切,不只是孔子说的「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一个人好山林清净,也是欲。喝茶是欲,抽烟是欲,喜爱文学也是欲,乃至喜欢读书也是欲。凡是贪图就是欲,修行能做到少欲就已经很难了。出家人修头陀行是最苦的修行,所以修这种法门的僧人叫作苦行僧,他穿的是粪扫衣,用捡来的布料拼凑缝起来的;常坐不卧,只打坐,不躺下来睡的;不三宿空桑,庙子都不住的。我们小时候看到过这样的僧人,戴着像雨伞一样大的草帽,背上背个韦驮菩萨的牌子,前面挂个木鱼,再背个包袱,全部家当都扛在肩上了。碰上刮风下雨,就在人家屋檐下坐一坐,他的斗篷就是房子。少欲知足就是头陀行的第一条。

少欲知足不仅是要求出家人遵守,在家人也要做到。少欲已经难了,知足更难。中国的儒道两家也都宣扬知足,这是东方文化共同的观念。依照东方文化的人生境界,什么是幸福呢?只有知足才能常乐,才能算是幸福。在我们小的时候,这种观念是基本的教育,那时教育的目的是教孩子如何作人,现代的教育受外国的影响,目的是为生活。其实生活也就是作人,但是变得很短视现实,一味追求幸福。可是幸福不是能追来的,只有知足才能有真正的幸福,幸福的标准也不是绝对的,只有自己心理上知足,就永远在幸福中。

看见人家吃得好,我也想吃好的,不过我能吃得饱的话,不管是吃好的吃坏的,那个舒服都一样的。你穿好的,我穿坏的,是有差别。但是穿到我不感冒不冻死,目的都达到了。小时我们都读过「他人骑马我骑驴,仔细思量我不如,回头一看推车者,比上不足下有余。」这就是叫我们知足。

佛的出家、在家两众弟子一定要注意,在行为上要做到少欲知足。社会上一般人对学佛的人要求很严格,这是错的,因为大家都是人,大家都在修。第一步先做到了少欲知足,然后是下面一句话:「而不舍世法。」这是入世的,不离作人的本位,不管在家出家,不舍离世间一切法。我常告诉出家的同学,不懂世间法你怎么学佛?我们本师释迦牟尼佛,他世法全懂,太子出身,然后出家修出世法。有的青年一来就学佛,我看了头都大了,你连人都没有作好,还成佛?人怎么作都不知道!所以我常劝人,你先学作人再来,不是要推辞你,这是根本。如果连人都不会作就可以成佛的话,这种佛也不用学了。

当年我陪同禅宗老师,去四川万县看他的老师能缘和尚,这位太老师是近代禅宗的四大老之一,与虚云和尚齐名。我想象中的得道高僧一定住在山中,环境清雅。那晓得到了一看,太老师住在闹市当中的钟鼓楼上,外头是市场。他也没有如我想象的在打坐,而是在抽着长烟筒。我们师徒就向他磕头,太老师很客气,他赶快起身:「唉,好了,好了,起来,坐,坐。」然后他问我是谁,我师父向他介绍我是他的徒孙。他说:「噢,好啊,年轻人还学这个。」就起身去炭炉烧开水要泡茶。我师父忙劝他歇手,让给小辈来做吧。他执意不肯,亲自烧水泡茶端给我们,我们当然马上站起来,连说不敢不敢。他就告诉我们:「我已经不是大庙的方丈了,今天你们来我这小地方就是客人,世法的礼不可废。这是『万行门中不舍一法』。」

太老师引用的禅宗的名言「实际理地不受一尘,万行门中不舍一法。」第一句是说道体真空,得了道的无言境界,这个时候万缘皆空,万念放下。第二句是说起用,起用就是有,放下就空,提起就是有嘛!成了佛也是要说法、要作人的,作人做事有万行门,其中一点马虎不得的。

所以你们学佛的人要注意,「行少欲知足,而不舍世法」,这就是戒律!

一般在家人被称为居士,其实是不够资格当居士的。居士要有年高、有德等等条件。现在只要头上还留着两根头发就是居士,反正也没有关系了,爱怎么叫就怎么叫吧!不过我就不愿意当居士,我当不上,什么都不是。一般的居士们对出家人有过份的要求,好像出了家的就要离开世法。出家还要不要吃饭穿衣?当然要,既然要就还是在世法中。所以在家出家的学佛人千万注意,要「不舍世法」。如果为了想舍离世法而学佛,就已经错了。因此也要记得我们一再引用过六祖的话,「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

「不坏威仪,而能随俗。」这一句话严重了,第一个要求是针对出家众的,第二是对在家众。我们知道戒律是学佛人的行为规范,共有三部分。第一部分叫作威仪,也叫作律仪戒,就是现在学校里面属于训导方面的事,管品行的。譬如衣服要穿整齐,也是威仪,有些同学从美国读书回来,衣服穿得很随便,一问之下,他说在美国就这么穿的。我说你在美
用客户端看书,省钱省流量无广告 立即下载
+
x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