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客户端看书,省钱省流量无广告 立即下载
书库 排行榜 VIP 客户端

中国的雨文化_抒情散文

作者:直捣乌龙院 2016-11-05
A A A A x
b B

 中国的雨文化

有着五千年文明的华夏民族创造了许多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文化。有些文化不仅为炎黄子孙世代流传下来,更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如龙文化、茶文化、书法文化等,这些举世闻名的文化业已成了中国特有的标签和象征。较以上提到的几种文化,中国的雨文化就相形见绌了,但同样也是中华民族演进过程中一朵瑰丽的鲜花,是神州大地不可或缺的色彩。

个人认为,中国的雨文化最早从神话发端,当然这与当时的社会生产力是息息相关的。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进行着最原始的耕作方式和耕作制度,在很大程度上是靠天吃饭,在对自然环境的改造方面显然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因此,人们祈求风调雨顺,物阜民丰。受到当时科学条件的限制,人们普遍认为这些制约农业生产的要素都有一个神掌握,要想收成好,就要祭拜诸神,正如我们在《西游记》等神话题材的影视作品中看到的那样,龙王担当起了“雨神”这个重要角色。龙王请来雷公电母,施展法力,顿时天昏地暗,狂风骤起,接着就是降雨的过程了。因为雨在农业活动中的重要作用,从古至今,人们尤其是农业基础庞大的中国人民,对雨是有一种敬畏之情的,直到现在,在中国的许多地方,每当天气干旱时,人们会举行祭祀活动,或宏大或简单,人们表达着对“雨神”的崇敬和期待。虽然这种方式在今天看来有点迷信甚至荒唐,但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雨文化在人们心目中根深蒂固的影响。

随着历史的发展,文字的使用越来越方便,文学作品的创作也丰富起来。古往今来,文人墨客甚至是名不见经传的平头百姓都以雨为题材或意象来表情达意。“雨”,这个字眼成为文学创作者的宠儿。异曲同工,影视剧中也经常营造下雨的场景来达到拍摄效果,增强作品的感染力。“雨”,作为一种特殊符号,被应用于多个主题中。

借雨抒发个人的英雄理想和报国情怀。陆游诗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在这句诗中,诗人借“风雨”,营造了一种悲壮的氛围,而在这种氛围中,诗人要横刀立马,为国效忠,这时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有血有肉的英雄形象。从小我们就被教导:“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雨”在这里被赋予国家社会的现实状况,警示我们要关心国家大事,培养社会责任感。

象征险恶的生存境遇和外部的攻击。苏轼的词写道:“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在这里,“雨”象征政治的风雨,朝廷中人对自己的打压和攻击,词人以乐观的态度面对这一切,基调昂扬。陆游的《卜算子.咏梅》:“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很显然,词人以梅自喻,表现了自己品行高洁,虽然受到政敌的诽谤依然坚持自己的操守。

用在离别的场景中。《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

表现历史兴亡的感慨。《江南春》中,“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南朝时那么多的建筑,如今还不都淹没在茫茫烟雨中?诗人以此来抒发沧桑之感,“雨”在这里就像是一张屏风,隔开了历史与现实。韦庄的《台城》:“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诗人通过古今对比表达了物是人非的兴替之感,同样地,江雨滋润野草,更显荒凉。

营造气氛,抒发个人的悲伤之情。《诗经》中的名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作者多年后回到家,心中充满了苦闷的情绪,“雨”将这中纷乱而又忧愁的心情恰如其分的表现了出来。李清照:“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雨营造了一种凄寒的氛围,表现了主人公内心的愁绪。

爱情主题。将“雨”运用到这个主题, 常见于影视剧中。例如许仙和白娘子相遇在雨中的断桥边,《情深深雨蒙蒙》中男女主角多次在雨中相拥。下雨天好像总是营造一种罗曼蒂克的感觉,许多美好的爱情故事在雨中应运而生。也许,连绵的细雨自然给人一种缠绵的冲动。

话雨说雨,言有尽而意无穷。中国的雨文化不是简单一篇文章就能穷尽,需要我们仔细品味,深刻领悟。

用客户端看书,省钱省流量无广告 立即下载
+
x章节目录